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4 18:41:4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 ……此处隐藏14979个字……3=5(人) 15÷5=3(组)

师: 15÷3这个算式是在求哪个问题?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

师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1)题:出示做风车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个风车,5个同学,平均每人做几个?

列式计算:30÷5=6(个)

(2)题: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请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3)题:出示画片图

请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18÷3=6(人) 18÷6=3(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